回眸青海郁金香花节余香浓:花红似火产业兴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燕 子 日期:2005-05-11

    浙江园林网5月11日消息: 16年前,当第一粒郁金香种子,漂洋过海洒落在青藏高原时,谁又会想到,这个“花中仙子”会在这里开花结果,并肆意地快乐生长。那红的、黄的、粉的、白的、绿的,高的、矮的,单瓣的、复瓣的、错落有致开放着的郁金香,在为游客营造一个浪漫春天的同时,也悄然地助推着高原古城花卉产业的兴起。

    我省的花卉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正当农家小院里的唐菖蒲、大丽花、百合花大放异彩时,我省的园艺工作者已经开始对这些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高原花卉进行研究,他们摸索出冷凉球根花卉适宜在高原生长的特性。

    青海高原冬春漫长,夏季凉爽,无霜期短,热量不足,可供植物生长的时间有限,是青海花卉业发展的劣势。但这个有限的生长时间,是国内其他地区冷凉球根花卉生产困难时期,酷暑、水涝,对球根花卉的繁殖、贮藏造成严重威胁。郁金香、百合、唐菖蒲等诸多球根花卉繁殖生产地区,只有西宁与其原产地温度最为接近。其他地区进行种球繁殖,必须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温度、湿度,否则,需要年复一年引种进口。显而易见,在球根花卉的引种、开发利用方面,青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989年,西宁市从荷兰等地引进20多个郁金香品种进行栽培试验,通过三年研究,郁金香引种在我省首次获得成功,引种的郁金香花大、色艳、茎长、种球繁殖率高、球大饱满,为郁金香投入生产奠定了基础。随之而来的八届郁金香花展、历届花节,不仅使郁金香成了青海西宁的一个品牌,而且,以郁金香为主的球根花卉成了我省花卉产业中发展最快的种类。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98年以来我国进口郁金香种球年均在2500万粒左右,耗资3750万元,郁金香鲜切花年销售近2亿支,销售额达到4亿元,并且还有较大的潜在市场。西宁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同时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西宁具备郁金香种球基地建设不可多得的地理优势。加之西宁已经有了10余年的研究与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取得了一些经验,不少企业纷纷参与到花卉产业之中。

    青海宏兴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青海农发高科技园艺有限公司、西宁卉源农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球根花卉繁育的龙头企业。他们采取技术上的集中把关,在统一指导的前提下,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以小型基地为基础,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网络,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在距西宁市不到20公里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长宁村,200亩集中连片的郁金香在春雨的浇灌下,郁郁葱葱,生机一片。这是青海宏兴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精心挑选的种球繁育基地,算上他们在海南藏族自治州河卡种羊场135亩的基地,300多亩、36个品种、1500万粒的种球繁育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目前,他们繁育出来的郁金香种球商品率达到了15%左右,商品种球的品质毫不逊色于进口种球。今年,可向全省提供80万粒的种球,盈利近30万元。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我省冷凉球根花卉种植面积已达数百亩,专业球根花卉生产公司六家,生产的郁金香、百合、唐菖蒲商品种球全部销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地。花卉市场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城郊农村专业户、个体户如雨后春笋,一个以球根花卉繁育为中心的青海花卉种源生产体系正在逐步形成。